四十年卧薪尝胆,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
四十年奋发图强,中华儿女谱写了诗章
四十年砥砺前行,神州大地丰收了硕果
四十年携手并进,改革开放播下了希望
原标题:
丰富地信资源 夯实立业之基
—— 我国基础测绘40年成就综述
文/王瑜婷
40年风云激荡,旧貌换新颜。在改革开放号角的催征下,中华儿女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在神州大地谱写锦绣诗篇。
测绘地理信息事业40年的发展同样异彩纷呈。尤其是基础测绘工作的嬗变和飞跃,堪称测绘地理信息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40年励精图治,测绘人认真落实《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着力加强基础测绘建设,加快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用智慧和汗水积淀了丰富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为开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我国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紧跟时代,用拼搏抒写改革创新发展的辉煌篇章
基础测绘是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地理信息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立业之基。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基础测绘取得跨越式发展,技术能力显著提升,信息资源结构和质量不断完善,保障服务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测绘人用热血和奉献,用拼搏和汗水,推进基础测绘建设厚积薄发。从建立1980西安坐标系,到全面推广应用与国际接轨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从肩挑背扛建设我国第一代测绘基准,到建成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从西部200万平方公里1:5万地形图长期空白,到实现1:5万、1:25万、1:100万基础地理信息覆盖全部陆地国土并每年更新……基础测绘事业令人振奋的跃升让人不禁感叹:测绘地理信息强国的梦想正在测绘人手中一步步变为现实!从起于累土,到九层之台,基础测绘成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40年改革创新发展的一个生动样本。
回首40年,多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历历在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传统测绘业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基础测绘工作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地理信息的迫切需求为目标,取得一系列成果。尤其是1997年国家计委将基础测绘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同时明确了基础测绘分级管理原则,经费投入逐年递增,为测绘事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传统模拟测绘技术体系向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逐步转变,卫星导航定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地图测制手段。通过实施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重大专项,我国建成了十几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化测绘生产基地,大力开展数字化基础地理信息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服务,建成了全国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1:100万地形数据库、地名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库等全国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了空间信息平台。
进入新世纪,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地球战略引起各国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提上日程。2006年,国务院转发《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明确提出“基本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目标。随后,于2007年印发《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2009年颁布《基础测绘条例》。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推动基础测绘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测绘人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将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成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建设现代化测绘基准和空间定位服务系统,提高基础地理信息影像获取处理能力,推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使我国基础测绘实现腾飞。
到“十一五”末,我国建成了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和2000国家重力基准网,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取得新进展,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全面启用,测绘基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国区域地理信息资源最丰富、最权威的在线地图服务网站——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开通,并产生深远影响。数字城市建设花开神州,通过建设统一、标准、权威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集成整合各种经济社会和自然人文信息,有力提升了城市运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西部测图、1:5万数据库更新两项重大基础测绘工程启动实施,填补我国基础地理信息空白、提高现势性。航空航天遥感资料获取发展迅猛,完成大量国家基础航空摄影,建成国家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库。海岛(礁)测绘项目有序推进,实现地理信息覆盖范围从陆地向海洋的拓展。以卫星定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通信等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测绘技术全面取代传统测绘技术,测绘技术装备与设施水平明显提高。
“十二五”以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风起云涌,测绘技术与新兴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给基础测绘工作带来颠覆性变革。2015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明确了2015至2030年全国基础测绘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基础测绘的公益性、战略性地位进一步夯实。依据规划,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确立了“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的发展战略,坚持把基础测绘作为强基固本的工作抓紧抓实,加快建设新型基础测绘体系,构建信息化测绘体系,不断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推进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由地上向地下、由陆地向海洋、由国内向国外、由静态向动态、由有限要素向全要素、由定期更新向适时动态更新的战略转型。
这一时期,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成,1:5万基础地理信息首次覆盖全部陆地国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常态化更新,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初步建成。高分辨率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01、02星成功发射,打破国外卫星影像产品长期垄断的局面,缓解了地理信息资源获取的瓶颈问题。地理国情监测被纳入基础测绘进行管理,给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抓手,一大批监测成果相继问世,为领导科学决策、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了地理国情综合服务。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更新维护项目启动实施,全面开启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强国新征程。与此同时,数字摄影测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一体化测图、无人机航空摄影、倾斜摄影测量、移动道路测量、航空数码相机、地理国情监测车等测绘高新技术和装备得到普及应用,极大提升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服务能力,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立体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初步建立。
上世纪80年代,测绘人员开展南极长城站天文观测
重大工程,吹响向测绘地理信息强国进军的号角
改革开放40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始终以地理信息资源建设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为目标,着力通过大项目带动事业大发展,精心设计、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国家基础测绘重大工程,使基础测绘保障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西部测图填补空白。长期以来,在我国西部南疆沙漠、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地区一直存在约200多万平方公里的1:5万地形图空白区。2006年,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组织实施了国家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5年时间里,在祖国西部的广大区域内,13个工程承担单位投入7500余人次,在三江源、青藏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地区长年鏖战,克服各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圆满完成了6个品种5032幅、3.2万余张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任务,结束了我国西部国土无1:5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历史,实现了1:5万地形图对我国陆地国土的全覆盖,这是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工程成果用于援藏援疆工作、西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三江源生态保护、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应急救灾、旅游规划开发等领域,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政府决策和信息化管理、资源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动态更新。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现势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陆续实施了1:25万、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极大丰富了数据内容,提升了整体现势性,实现了地理信息数据“从有到优、从旧到新”的根本转变。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方式由定期、全面更新过渡到按要素动态更新,实现每年推出一个新版本。同时构建了数据库联动更新技术体系,利用1:5万数据库增量成果快速联动更新1:25万、1:100万数据库。向政府决策、电子政务、资源勘查、水利普查、交通运输、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应急救灾、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等领域提供了大量更新成果,更好地满足了各行各业和社会公众的需求,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成。2012年6月,“十二五”国家重大测绘专项——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启动实施。2017年4月,工程圆满完成,构建了由360座基站组成的国家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建设和由4500点组成的卫星大地控制网,共同组成新一代国家大地基准框架;新建、改建26327个高程控制点,布设12.6万公里的国家一等水准网,形成国家现代高程基准,尤其是西部5400公里的水准环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平均海拔最高的水准环,并首次实现闭合,达到我国一等水准观测的历史最好水平;新建50个国家重力基准点,进一步完善了国家重力基准体系;构建了国家测绘基准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了测绘基准数据传输、存储、处理、服务的一体化和实时化。工程建立的以高精度、三维、动态、陆海统一为特征的现代基准体系,显著提升了我国大地基准、高程基准、重力基准的现势性、完整性和精确度,改变了传统繁重的测绘作业模式,极大提升了测绘生产效率。为加强基准体系的动态维持,提升高精度位置服务能力,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又建成了由2700多个基准站点组成的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这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导航定位服务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分米级、厘米级实时导航定位服务和毫米级事后定位服务。
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获取全面提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是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主要数据源,国家财政列专项经费支持基础航空摄影计划实施。近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不断完善影像采购政策,大力推进共建共享,遥感影像获取统筹协调机制基本形成,开展基础航空摄影700余万平方公里,并形成了雷达影像、激光影像数据获取能力。尤为可喜的是,我国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卫星01星、02星成功发射,开启我国自主航天遥感新时代。资三卫星应用6年来,为全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地理国情监测、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天地图建设等国家重大测绘工程及国土、农业、水利、交通、环保和减灾等行业的2200余家国内外用户提供了3亿多平方公里高精度、高鲜度的卫星影像产品与服务,并在3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资源三号影像云服务平台,服务省级基础测绘和应用。
海岛(礁)测绘取得突破。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2009年我国启动实施了海岛(礁)测绘工程。一期工程建设于2014年1月竣工,初步建立了陆海一致的高精度海岛(礁)测绘基准体系,查明了海岛(礁)的数量、位置及分布,完成了6000余个重点海岛测图,建立了海岛(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完成了190万平方公里覆盖近海海域航天影像和6万平方公里近海海域航空影像获取,丰富了海岛(礁)测绘影像数据资料,为我国海岛(礁)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
40年风雨兼程,测绘人始终把基础测绘这个立业之基放在核心地位,从未停下探索前行的脚步。珠峰复测举世瞩目,世界第一高峰有了权威的新身高;极地测绘填补空白,有力保障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一村一图”工程,建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边界勘界测绘,为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周边稳定提供技术支撑;长城长度测量,守护国家历史文化瑰宝;名山高程测量,促进大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认知和热爱……这一系列重大工程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提升了测绘工作的知名度,为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续奋斗,揭开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新画卷
40年不懈努力,40年接续奋斗,测绘人用智慧和汗水收获了基础测绘建设的累累硕果——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加丰富。目前,1:5万、1:25万、1:100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了我国全部陆地国土并实现年度更新,1:1万地形数据覆盖全国58%的陆地国土,大比例尺数据覆盖大部分城镇地区;优于1米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覆盖全国陆地国土,完成基础航空摄影700余万平方公里,资源三号卫星获取了1.1亿平方公里全球影像;摸清了海岛礁数量和分布,极地测绘成果不断填补空白。各个时期、各种精度、各类形式、各样载体的地理信息资源,为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点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生产技术体系基本成熟。以卫星导航定位、航空航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测绘高新技术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无人机航摄、激光雷达扫描、高性能影像处理等高新技术装备得到普及,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的数据获取体系,多源、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处理能力显著增强,基础测绘数据获取、传输、处理、存储、分析、服务全链条技术体系基本成熟。
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以《测绘法》为核心,《基础测绘条例》以及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和强化了基础测绘的法定职责、概念内涵、建设内容、体制机制,推动了基础测绘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为基础测绘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应用服务成效显著。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实际需求,不断拓展基础测绘应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向多个部门和各地政府无偿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立了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了各领域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丰富、详实、现势的基础地理信息在政府决策、电子政务、城市管理、资源勘查、土地调查、主体功能区规划、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应急救灾、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大众生活等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测绘地理信息的价值得到彰显,成为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新时代的朝阳已跃上地平线,照亮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前行之路。党的十九大勾画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蓝图,国家各项重大战略的实施,客观上要求基础测绘在工作内容、服务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测绘地理信息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深度融合,更是赋予基础测绘工作新的内涵。推进基础测绘向新型基础测绘转型升级,成为测绘人新的职责和使命。
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测绘人正把全面建设新型基础测绘作为重点任务,围绕“全国覆盖、海陆兼顾、内外结合、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的总体目标,将新理念、新举措落实到管理、生产、服务各个环节,不断完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为自然资源事业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洪流中,不忘初心、破浪扬帆、逐梦前行。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中国测绘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如本文中图片或文字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猜你喜欢
LiDAR技术在山区道路勘察测量中的应用
防汛抗旱三维电子沙盘建设涉及到哪些技术?
金秋十月,华夏中原,中国测绘学会主办的中国测绘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年会10月16日-17日在郑州召开,第十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博览会同期开幕。本届年会以“发展新质生产力 促进...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由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主办,飞燕航空遥感技术有限公司(以...
为进一步搭建校企供需对接平台,助推高校与优势企业深度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继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委托的吐鲁番地区无人机航摄项目验收后,赣南地区航摄项目也按...
飞燕遥感携实景三维全流程产品体系与解决方案亮相大会,展示了多模态新型数据采集装备...
飞燕遥感组织开展了2023年测绘法宣传日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活动。通过近年的宣传展板、...
电话:025-83216189
邮箱:frank.zhao@feiyantech.com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红山街道领智路56号星河World产业园3号楼北8楼
微信公众号
总经理微信
版权所有:飞燕航空遥感技术有限公司 © 2019 备案号:鄂ICP备19029994号-1 苏ICP备20022669号-1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21194号 简体中文/English